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云南漾濞(80雄、60雌、卵和各期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蟾体长74mm,雌蟾体长9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90。头宽略大于或等于头长;吻部钝圆,吻端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,在前端相交,交点斜达颌缘;鼻孔在吻棱下方,距吻端近而距眼远;眼径为头长的0.3倍;颊面外斜达颌缘;额顶部纵向凹陷;瞳孔平置椭圆;无鼓膜和耳柱骨;舌软骨前角在听囊内侧下方与听囊相遇;上颌无齿;无犁骨齿;舌长椭圆形,后端无缺刻。
表190 无棘溪蟾成体量度(云南漾濞)
Table 19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Torrentophryne aspinia(Yang et Rao)(Yangbi, Yunnan)
单位:mm
项目 25♂♂ 20♀♀ 项目 25♂♂ 20♀♀
体 长
SVL 65.0—80.0
74.4 81.0—103.0
95.0 眼 径
ED 7.3—10.0
8.2
10.7% 10.0—11.0
10.2
10.8%
头 长
HL 22.0—27.0
25.0
33.8% 30.0—35.0
32.3
34.1% 前臂及手长
LAHL 35.5—43.5
39.1
53.0% 45.0—58.0
51.6
54.5%
头 宽
HW 23.0—28.0
23.0
34.1% 32.6—39.0
35.5
37.5% 后肢长
HLL 101.0—122.0
113.0
146.9% 129.0—149.0
137.8
145.6%
鼻间距
INS 4.8—6.0
5.4
7.3% 6.0—7.5
6.6
6.9% 胫 长
TL 25.0—35.5
32.9
46.3% 37.0—45.5
40.4
42.7%
眼间距
IOS 4.8—6.0
5.5
7.8% 7.0—9.0
7.9
8.1% 足 长
FL 33.0—42.5
37.9
50.9% 39.0—50.0
44.7
49.4%
前肢细长,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,雄蟾手长为体长的0.27倍和雌蟾为0.31倍;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指端圆,指略扁;指侧无缘膜,指间无蹼;关节下瘤单一,不明显隆起,掌部有分散之小疣;外掌突大而圆,内掌突小,呈椭圆形,二者基部彼此相切。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前方或眼后方,左、右跟部相遇或不相遇,胫长为体长的0.43(雄)倍和0.46倍(雌);跗足长为体长的0.7倍左、右;趾间蹼较发达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蹼达趾端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内侧蹼达第二关节下瘤,再以缘膜达趾端,第四趾两侧蹼的凹陷处不达近端第二关节下瘤;关节下瘤与趾下小疣等大;内、外蹠突大小约相等;内跗褶短而明显或无。
头体背面皮肤较光滑,疣粒少而扁平;上眼睑外缘腺质隆起显著;耳后腺长大,呈肾形,长约为宽的2倍,几乎与上眼睑相连;体侧及四肢背面大、小圆疣多而明显。腹面密布扁平小疣;掌、蹠腹面有小圆疣。各部疣粒顶端均无棘或角质颗粒。
生活时,两性头体和四肢背面均为灰棕或浅棕黄色,无深色斑。背脊正中有一纵行灰白色细线纹,自眼间至体末端。从眼后沿耳后腺侧面为褐黑色,有的个体并向后斜伸至胯部为若明若暗的点状黑纹。腹面灰白色,有不规则的或断或续的黑色斑纹。
第二性征:雄蟾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指内侧有黑色颗粒状婚垫,内掌突上也有黑色颗粒;无声囊亦无雄性线。
卵:全黑色,均匀排列于带状胶管内。
蝌蚪:体尾黑色。第19—21期时,外鳃呈棒状或分叉,头前端腹面有“∨”形黑色吸附器吸附于卵胶带上;第22期以后,腹部吸盘开始形成,由前至后逐渐扩大而成。吻圆,体略扁;尾肌较发达,尾鳍较窄而末端圆;口大,其宽为体宽的0.77—0.83倍,位于头腹面,口后有一个大的腹吸盘;唇乳突仅两口角处有之,呈丛状;唇齿式为II/III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;肛孔在下尾鳍基部中央。
成体:雄蟾体长74mm,雌蟾体长95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90。头宽略大于或等于头长;吻部钝圆,吻端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,在前端相交,交点斜达颌缘;鼻孔在吻棱下方,距吻端近而距眼远;眼径为头长的0.3倍;颊面外斜达颌缘;额顶部纵向凹陷;瞳孔平置椭圆;无鼓膜和耳柱骨;舌软骨前角在听囊内侧下方与听囊相遇;上颌无齿;无犁骨齿;舌长椭圆形,后端无缺刻。
表190 无棘溪蟾成体量度(云南漾濞)
Table 19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Torrentophryne aspinia(Yang et Rao)(Yangbi, Yunnan)
单位:mm
项目 25♂♂ 20♀♀ 项目 25♂♂ 20♀♀
体 长
SVL 65.0—80.0
74.4 81.0—103.0
95.0 眼 径
ED 7.3—10.0
8.2
10.7% 10.0—11.0
10.2
10.8%
头 长
HL 22.0—27.0
25.0
33.8% 30.0—35.0
32.3
34.1% 前臂及手长
LAHL 35.5—43.5
39.1
53.0% 45.0—58.0
51.6
54.5%
头 宽
HW 23.0—28.0
23.0
34.1% 32.6—39.0
35.5
37.5% 后肢长
HLL 101.0—122.0
113.0
146.9% 129.0—149.0
137.8
145.6%
鼻间距
INS 4.8—6.0
5.4
7.3% 6.0—7.5
6.6
6.9% 胫 长
TL 25.0—35.5
32.9
46.3% 37.0—45.5
40.4
42.7%
眼间距
IOS 4.8—6.0
5.5
7.8% 7.0—9.0
7.9
8.1% 足 长
FL 33.0—42.5
37.9
50.9% 39.0—50.0
44.7
49.4%
前肢细长,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,雄蟾手长为体长的0.27倍和雌蟾为0.31倍;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指端圆,指略扁;指侧无缘膜,指间无蹼;关节下瘤单一,不明显隆起,掌部有分散之小疣;外掌突大而圆,内掌突小,呈椭圆形,二者基部彼此相切。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前方或眼后方,左、右跟部相遇或不相遇,胫长为体长的0.43(雄)倍和0.46倍(雌);跗足长为体长的0.7倍左、右;趾间蹼较发达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蹼达趾端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内侧蹼达第二关节下瘤,再以缘膜达趾端,第四趾两侧蹼的凹陷处不达近端第二关节下瘤;关节下瘤与趾下小疣等大;内、外蹠突大小约相等;内跗褶短而明显或无。
头体背面皮肤较光滑,疣粒少而扁平;上眼睑外缘腺质隆起显著;耳后腺长大,呈肾形,长约为宽的2倍,几乎与上眼睑相连;体侧及四肢背面大、小圆疣多而明显。腹面密布扁平小疣;掌、蹠腹面有小圆疣。各部疣粒顶端均无棘或角质颗粒。
生活时,两性头体和四肢背面均为灰棕或浅棕黄色,无深色斑。背脊正中有一纵行灰白色细线纹,自眼间至体末端。从眼后沿耳后腺侧面为褐黑色,有的个体并向后斜伸至胯部为若明若暗的点状黑纹。腹面灰白色,有不规则的或断或续的黑色斑纹。
第二性征:雄蟾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指内侧有黑色颗粒状婚垫,内掌突上也有黑色颗粒;无声囊亦无雄性线。
卵:全黑色,均匀排列于带状胶管内。
蝌蚪:体尾黑色。第19—21期时,外鳃呈棒状或分叉,头前端腹面有“∨”形黑色吸附器吸附于卵胶带上;第22期以后,腹部吸盘开始形成,由前至后逐渐扩大而成。吻圆,体略扁;尾肌较发达,尾鳍较窄而末端圆;口大,其宽为体宽的0.77—0.83倍,位于头腹面,口后有一个大的腹吸盘;唇乳突仅两口角处有之,呈丛状;唇齿式为II/III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;肛孔在下尾鳍基部中央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成体背、腹疣粒顶部无棘或角质颗粒;舌软骨长为宽的2.4倍;指侧无缘膜。蝌蚪两口角处唇乳突呈丛状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云南云岭山脉西侧海拔1800—2100m的山溪及其两旁。生活环境为农作区,种植玉米、豌豆或荞麦等作物;林地多为核桃、松林及阔叶树木。据Rao和Yang(1994)报道,繁殖季节始于每年雨季结束,即10月初(中秋节前后),雌、雄抱对产卵于山溪的水凼中,持续约1个月,属集群性繁殖类群。雄蟾在求偶行为中具有强烈争雌现象,配对时雄蟾前肢抱握于雌蟾的腋胸部,其婚垫紧贴雌蟾胸部中央的两侧。抱对行为一般进行2—4天,卵产在水流较缓的回水凼中,卵粒被包在管状胶质带内。在白天或晚间均能产卵,水温11—16℃, pH为7,一般产卵持续时间为3—6小时,一只雌蟾产卵1500—3000粒,一次性产完,雌蟾产卵时一般不走动,故卵带的一端固定,其余部分漂浮于水中。产卵完后,成体即离开山溪;受精卵在10—16℃的溪水中孵化。次年雨季来临前蝌蚪完成变态登陆上岸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讨论 Torrentophryne aspinia种名首次出现在Rao和Yang(1994:142)有关该种的“早期个体发育”一文中,但文中既没有该种的鉴别特征,又没有指定模式标本。其次见于赵尔宓主编《四川动物》1995年增刊中“中国两栖动物名录及地理分布”和第31页的“检索表”内,其种名为“Torrentophryne aspinia Yang et Rao, 1994”,此文献中仅载有该种的区别特征,而没有指定模式标本。如果“四川动物”增刊所用上述种名后的“1994”是引自Rao和Yang(1994: 142)一文,则赵尔宓认为该文是该新种的有效文献,但是,该种名命名人不是Yang和Rao,而应是Rao和Yang(1994)。此后,Yang等(1996: 354)又明确记录该种为一新种,即“Torrentophryne aspinia Yang et Rao, sp. nov.”。此文发表后,赵尔宓和杨大同在《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》(1997: 75)和赵尔宓、张学文、赵慧、鹰岩在《中国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校正名录》(2000: 196)中均未承认Rao和Yang(1994: 142)和赵尔宓主编(1995: 8, 31)的两篇有效文献中的T. aspinia种名为有效种名,而只承认、Yang等(1996: 353)中的T. aspinia为有效种名,文中未说明原因。本书认为,虽然以上3篇文献都是有效文献,但前2篇文献未指明模式标本等要素,不符合“国际动物命名法规”(1985)中的“载名模式原则”,即不符合72条(g)和73条荐则73A的规定而无效[该《法规》1999年(英文版)也如此,见p.79: 72.10]。因此,Yang等(1996)—文中所订立的新种名Torrentophryne aspinia Yang et Rao符合“法规”,此学名才是有效种名。
Yang和Rao(1996:354)在鉴别特征中记载无棘溪蟾“跗褶明显而短”。杨大同和饶定齐在(2008:55)又记载该种“无跗褶”。叶昌媛查看了昆明市动物研究所采于云南漾濞太平的副模标本CIB(KIZ)91062号(♂, SVL71.3mm),其右足的跗褶短而弱,左足无跗褶。根据以上情况,无棘溪蟾有或无跗褶存在变异,因此将其作为种间鉴别特征需慎用。
Yang和Rao(1996:354)在鉴别特征中记载无棘溪蟾“跗褶明显而短”。杨大同和饶定齐在(2008:55)又记载该种“无跗褶”。叶昌媛查看了昆明市动物研究所采于云南漾濞太平的副模标本CIB(KIZ)91062号(♂, SVL71.3mm),其右足的跗褶短而弱,左足无跗褶。根据以上情况,无棘溪蟾有或无跗褶存在变异,因此将其作为种间鉴别特征需慎用。